著名作家李敬泽

于广阔历史中寻一片叶

文/黄科澈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也许看到《青鸟故事集》这个书的题目,许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李商隐的这首诗。传说青鸟是仙人西王母的使者,因此在这本书中,也包含了许多“使者”的故事。他们或是外来的传教士,或是沟通语言的翻译者,或是有着异域背景的“物”,他们交融在历史的回忆间,举足轻重也默默无言。

在《青鸟故事集》中,历史的吉光片羽,断简残编如树叶般飘落,来呼应时光的叹息。偶然间,漫步在思维的路口,忆起今时今刻的事,竟巧妙地与过去的光影交叠在一起,就好像千年前的树叶与今天的树叶在虫洞相遇,共同编织思想的经纬。人们常常只见历史的树干,而忽视了其间飘落的树叶,李敬泽的历史书写则从细微处入笔,珍藏起那些曾被人忽视的树叶,与宏大的历史叙事遥遥相望,自成一种具有独特气质的散文质感。

正如李敬泽在跋中所言:“这肯定不是学术作品,我从未想过遵守任何学术规范。恰恰相反,它最终是一部幻想性作品。在幻想中,逝去的事物重新生动展现,就像两千年前干涸的一颗荷花种子在此时抽芽、生长。”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拾起那一片片幻想的树叶,勾连起那些被遗忘的历史的瞬间。

历史的碎隙

“历史的机微难测正在于此,真正重要的事件可能发生在已被遗忘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在那些被漠视、被蔑视的人之间。”作者在书中如是说。

正如人们在探讨万历十五年这一关键的时间节点时,常常注重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或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容易被忽视的是,在这个时间节点附近,玉米、番薯从西域传入中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和人口。

无独有偶,现代的理论家亦常常认为工业革命后,现代工业生产的全球化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但却忘记了早在三千年之前,马来半岛的龟甲已传入中原,在殷王室被用以占卜;一千年前,唐朝的香炉中已缭绕着索马里的乳香。

传统的历史观念将笔墨的光亮投射在那些重要历史事件或者重要的人物身上,而李敬泽承继了布罗代尔的历史观,关注“被波动和事件的表面历史覆盖着的历史”。在那些表面历史的背后,有一个重要存在——“物”,“物”可以唤起历史的回忆,拂拭去那些落在史书上的灰尘,鲜活了过去的一幕幕瞬间。在《青鸟故事集》的十五篇故事中,以“物”为名的篇章占了一半以上。

除了那些可以唤醒历史记忆的“物”,作者也关注微小的人物。不懂水手的混合语的老汤姆和木匠阿树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译闹剧,而许多历史的巨大转折恰恰发生在微小的“误译”之中,一场场偶然的瞬间成为了影响重大历史的蝴蝶之翼;两个穷波斯人李灌、李勉与珍珠的故事与《枕草子》中“不相配”的话语遥相呼应。这些富有深意的个体生命体验也成为了作者铺展思辨与背后内涵的源头活水,脉脉深思,诗意流淌在古今之间。

上帝应该向谁表示慈悲?

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多元交融的时代,《布谢的银树》是一则非常具有启示性的故事。法国使者鲁布鲁克要求蒙古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以此与蒙古缔盟共抗伊斯兰帝国。而事实上,早在八年前贵由大汗致英国教皇的书信中,蒙古便有了回应:“你们这些西方民族,你们认为是绝无仅有的基督徒,你们卑视其他民族,你们怎能知道上帝应该向谁表示慈悲?”

而当时的蒙古领袖蒙哥更是别开生面,让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在大汗的金帐中会盟,这场思想的交锋以大家的醉饮而终结——在只能各说各话而达不到一致的时候,便醉吧。作者由此想起了一场在北京与来自旧金山学者的闲聊,当对方试图立证自己的价值观是普世的时候,作者不由想起了贵由大汗的话,“你们怎能知道上帝应该向谁表示慈悲?”

在这些文化、信仰的冲突之中,双方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说自话的处境之中。理想的交流本应通过一种商谈的形式进行,而一定的共识是商谈的基础。若没有前一步的共识,后一步的所谓“思想交锋”便会成为一种单纯的诉诸情感的谬误。就如同不同教派在蒙古金帐中的会面一样,每一个教派所论述的都是自己教派的教义,每一派都认为自己的教义是真理,如果在论述各派教义的基础上辩论,则会陷入困境。那么就应该退回一步,来辩论“真理”的定义。

对此,蒙哥大汗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神既然让我们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长,他也一定容许我们有不同的做事方法”,即通往真理的路并不止一条。那么当我们在为真理是什么而争辩的时候,不妨静下来思索一番,彼时争辩的到底是真理,还是实现真理的方式。

结语

从《枕草子》到《太平广记》,从利玛窦之钟到《马克·波罗游记》,从抹香鲸到龙涎香,李敬泽包融万象、贯通古今中外的书写无疑是文化散文的一种新兴尝试。如同作者自己所言,此书“在我们与他们,本土与异域,中国与西方之间展开。”《青鸟故事集》之涉及范围之广,使得它早已难用一类文体或一种学科概念被定义,它是历史、哲学、地理学、博物学一同串起的一条色彩斑斓的珍珠项链。当你细细走进此间世界,它又能如一面棱镜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光泽——全凭你切入的视角。它是难懂的,此中行文思维的跳脱与多方向的延展时刻考验着读者的耐心与先备知识;但它却值得品悟,此间的娓娓道来与奇思妙想定会给读者带来一场珍贵的阅读体验。

作者:黄科澈,北方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名家视界栏目专栏作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