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英语童谣,有一本绕不开的书:《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这本书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版本众多;近年来国内各大育儿号都在热推,称是孩子“磨耳朵”必备书。

不过,从题材、内容和语言层面对《鹅妈妈童谣》进行考量之后,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并不是英语启蒙的上佳选择,也不推荐家长用它来给宝宝“磨耳朵”。

1. 陈旧的题材与实际生活脱节

早在17世纪,英国就出现了“鹅妈妈”命名的故事童谣集,歌谣内容多为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文学角度看,给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青少年或成人品读,不失为一本开拓视野的读物。​

但是,从启蒙角度看,幼儿英语的内容必须贴近实际生活,为孩子所熟悉,才有利于理解、记忆、和掌握。“鹅妈妈”有些歌谣因历史久远而显得陈旧脱节,不适合作为启蒙题材。

以 I am a Girl Guide一首为例:

I am a Girl Guide dressed in blue.

These are the actions I must do:

Salute to the king,

Curtsies to the queen,

And turn my back to the washing-machine.

不少人都把Girl Guide翻译成了“女向导”,这说明连一些懂英语的成年人也没弄清楚这首歌的内容。其实,这里的Girl Guide特意用了大写,是英语中的老式表达,意为“女童子军”。

同理,Salute在这里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致意”,而是“行军人的致敬礼”;Curtsy在这里表示“行屈膝礼”。

这首鹅妈妈童谣从“童子军”的概念,到行礼的细节,都体现出历史与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与现代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节,这让我国的小朋友很难对这样的童谣产生兴趣,其内容对英语启蒙的帮助也就非常有限了。

2. 血腥与暴力内容

《鹅妈妈童谣》开始产生和流传时,英国刚经历过了肆虐欧洲的恐怖瘟疫,又值资本主义兴起,贫富差距扩大,带来奴役和压迫,人心动乱。

虽然被称为nursery rhymes, 但鹅妈妈的歌谣更像是一部社会的悲歌。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黑暗时代的现实,其中也不乏血腥与暴力。《谁杀死了知更鸟》、《莉兹波登拿起斧头》、《十个印第安小男孩》等歌谣,赤裸裸地描写了暴力、杀戮和死亡,它们甚至成为了之后惊悚和悬疑小说的取材来源。

以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为例: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e,

and gave her father forty whacks.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

she gave her mother forty-one.

莉兹波登拿起斧头,

劈了爸爸四十下;

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又砍了妈妈四十一下。

随着时间变迁,《鹅妈妈童谣》几经删改,一些明显不适合孩子的内容都被直接删掉了。有些则通过修改部分内容,赋予全新的含义。但是,如今一些通行的《鹅妈妈童谣》版本中,有不少童谣依然是“细思极恐”的。

以Sing a song of sixpence为例:

Sing a song of sixpence,

a bag full of rye,

Four and twenty blackbirds

baked in a pie:

When the pie was opened,

the birds began to sing;

And wasnt this a dainty dish

to set before the king?

唱一首六便士之歌,

袋子里装满黑麦;

二十四只黑鸟,

被放在派里面烤!

当派被剥开,黑鸟开始唱歌;

这可不是放在国王桌前,

十分可口的一餐吗?

黑鸟,也就是乌鸦。乌鸦被放进派里烤,又唱起歌来,也是非常诡异了。

根据作家Amanda Flinner在她的文章“Macabre Mother Goose: The Dark Side of Childrens Songs (可怕的鹅妈妈:童谣的黑暗面)” 中的考证,这首童谣的后面其实还有两段,最后的结尾是:花园里的女佣被乌鸦啄掉了鼻子。

正处在每天都会问十万个为什么时期的幼儿,家长该如何为他们讲解这样的鹅妈妈童谣呢,这无疑是一个大难题。

其实,童谣不仅仅是英语启蒙的载体,也会间接影响到孩子品性的培养。幼儿启蒙期,孩子应当接触尽可能多地接触积极、正面、阳光的内容,有一个可以治愈一切的快乐童年,这样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才能不惧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黑暗。所以血腥暴力的内容并不适合尚处在对世界认知初期的幼儿。

相比之下,国外诸如Cocomelen,Kids TV等童谣频道,有非常丰富又贴近现实生活的童谣,教宝宝学习诚实、爱与分享等美好的品质,我认为这些内容给孩子“磨耳朵”会更加合适。

3. 晦涩的性隐喻

除了血腥与暴力,《鹅妈妈童谣》中还有一些其他内容晦涩的隐喻。如果探究一下其中的意思,就会发现这真的太“成年化”了。

以Three man in a tub为例 :

Three Man in a Tub

Rub-a-dub-dub,

three men in a tub,

And who do you thind they be?

The butcher, the baker, the candlestick maker,

And all of them gone to sea.

三个人在一个浴缸

Rub-a-dub-dub

三个人在一个浴缸

你觉得他们是谁呢?

一个屠夫,一个面包师,一个烛匠

三个人一起去了海里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首童谣会不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劲。这首歌到底想表达什么呢?那句没有翻译出来的rub-a-dub-dub又是什么意思呢?

来看一下维基百科对这句话的解释:

简单解释,“tub”隐喻了“偷窥”,偷窥谁呢?几个naked maids,裸体女佣。所以,rub-a-dub-dub一句在语法的并不成立,但这里表达一种道德谴责的语气,类似于“啧啧”。

在NPR发表的“Reason Behind the Rhyme: Rub-a-Dub-Dub”一文中,伦敦图书馆馆员Chris Roberts更为详细地介绍了这首童谣的由来。

原来,这首歌的初始版本是“three maids in the tub",以偷窥的男性视角来描写,三位受人尊敬的商人,暗地里也会做这种有损道德的事。后来,歌词改为“three man in the tub",没有原来那么赤裸裸,但是稍微仔细想一想,性的隐喻还是非常明显的。这首歌谣依然存在于今天某些版本的《鹅妈妈童谣》中。

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既然是隐喻,小孩子哪里懂得那么多。其实,如果对心理学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探索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只是输出表达的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但感受能力却是非常厉害的。相信不少家长在带娃中,都会有一些被宝贝惊讶到的时候。

所以鹅妈妈童谣中这些似明似暗欲说还休的性暗示内容,会对幼儿认知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引导。重视性教育的家长,可以找到非常多适合孩子的内容,例如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身体的歌谣From my head to my toe, I love my body等等。

4. 生僻词汇和古英语

除去题材和内容方面的考量,从语言层面上看,《鹅妈妈童谣》也并不是幼儿启蒙最好的选择。由于历史渊源已久,童谣中很多用语依然保留了旧时古英语的形式,词汇生僻,别说是孩子,就连成年人也未必能理解。

我回想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相信目前大多数家长也有类似经历),一年级启蒙时学习的都是《一去二三里》、《哪座房子最漂亮》、《比尾巴》、《小小的船》等简单又贴近生活的课文,即使时古诗《静夜思》,字词和意思也并无古今差异。没有哪个普通小学生一开始就学习诘诎聱牙晦涩难懂的内容,“之乎者也”通常不会作为启蒙教材,除了个别小神童。

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鹅妈妈童谣中的古旧英语并不适合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在理解、识记、运用方面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障碍,严重的还会打击孩子的兴趣和信心。

以Elsie Marley一首为例:

Elsie Marley’s grown so fine,

She won’t get up to feed the swine,

But lies in the bed till eight or nine.

Lazy Elsie Marley.

如果不是参考图片,大家能猜到swine的意思吗?下面是词典给出的释义:

词典中标为“technical”的词,表示是术语;标为“old use”的,就表示是古英语,现在早已不再使用。但是由于这首歌谣产生的时代,以及押韵的需要,用了我们现在根本不会用到的古英语。

类似的例子在《鹅妈妈童谣》中还能找到很多。比如Boys and girls come out to play:

Boys and girls come out to play,

The moon doth shine as bright as day.

doth一词,也是词典标注为old use的古英语,相当于现在的does。无论是作为母语还是外语,英语学习都是从音节简单、使用广泛的日常词汇开始的。这些生僻的词汇,成人都未必熟悉,会对孩子的理解、识记和运用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不适合孩子英语启蒙学习。

5. 结构复杂的倒装句

由于《鹅妈妈童谣》最初发源并不是为了给孩子演唱,而是大人们借歌谣讽刺现实,所以其句式结构复杂,有很多倒装句式,让孩子摸不着头脑。

以Blow, wind, blow为例:

Blow, wind, blow!

And go, mill, go!

That the miller may grind his corn;

That the baker may take it,

And into bread make it,

And bring us a loaf in the morn.

这里的into break make it, 其实makeit into bread的倒装形式。显然,这里为了整首歌韵律的统一,把句式做了调整。这在英语诗歌中并不罕见,

但幼儿正处于学习如何用词汇组句的阶段,启蒙工作也应该从一般句式入手。逐从简单的祈使句,到陈述句,再到一般疑问句。等到这些一般句式掌握之后,才会开始接触更为复杂句式。启蒙绘本中的倒装句式,对他们来说无疑只会带来困惑。

最后,我们要明确一点:对于幼儿来说,听童谣“磨耳朵”并不只是把童谣当作背景音那么简单,这样充其量算是“音乐启蒙”,而不是“英语启蒙”。

用来“磨耳朵”的童谣,应该满足几个原则:词汇简单、句式重复、主题突出。

现在,有很多优秀的童谣满足上述原则,孩子学习的日常内容能够在童谣中找到对应,听上几遍就能唱演出来,唱演的内容又能够在生活中用起来,如此形成良性的轮动学习。但我并不认为《鹅妈妈童谣》完全符合上述三个原则。

当然,《鹅妈妈童谣》能够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广为传唱,自然也有其魅力之处。现在的很多童谣集,比如《彩虹兔欢唱童谣》,其实也是从《鹅妈妈童谣》的作品演化而来的,但是选取了其中更为阳光、积极和有趣的内容,配图也更符合孩子的审美。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你家里已经有一本《鹅妈妈童谣》且你的孩子很喜欢,那么不用太担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的孩子对这本书没有兴趣,也不要觉得奇怪,我想等孩子长到七八岁之后,再去接触《鹅妈妈》会更好。

Re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b-a-dub-duben.wikipedia.org/wiki/Rub-a-dub-dubReason Behind the Rhyme: Rub-a-Dub-Dub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038237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ther_Gooseen.wikipedia.org/wiki/Mother_Goosehttps://www.songfacts.com/blog/writing/macabre-mother-goose-the-dark-side-of-childrens-songswww.songfacts.com/blog/writing/macabre-mother-goose-the-dark-side-of-childrens-songs

原创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未授权修改、转载本文,或涉嫌侵权、抄袭者,一经发现将被追责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