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m4a13:30来自中少在线

一个稀奇的人 一本稀奇的书

赵勇(《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责编)

今天,我来跟大家讲,一个稀奇的人,和一本稀奇的书。

有这么一位作家,他啊,南方人,不会说北京话,一口浙江方言,北方人听来那是佶屈聱牙;可是他能用最正宗的北京土话写文章、写故事,读了他的书,谁都相信他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这人,您说稀奇不稀奇?

有这么一本故事书,没写完,弄了个半拉子,情节、故事吊在半空里不上不下的。这书会有人爱看吗?嘿,您还别怀疑,这书打问世开始,至今已经卖了快60年了,有1000多万粉丝,三岁大的小朋友,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小学文化的劳动者,学富五车的教授们,都追着捧着给它叫好。这书,您说稀奇不稀奇?

这个稀奇的人,和这本稀奇的书,就是林汉达,和他的《中国历史故事集》。

林汉达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林汉达是上个世纪的人,生于1900年。1900年是个什么年代?对,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八国联军您知道不?义和团运动,庚子国难,辛丑条约,庚子赔款,都是这八国联军干出来的好事儿。1900年,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最绝望的年代。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都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一颗舍生取义的心。林汉达也是这样。他的少年时代经历了辛亥革命,青年时代经历了五四运动,中年时经历了抗日战争。他当过编辑,做过教授,竭尽全力为抗日救国、为民主建国做着奉献。1945年,他参与创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并担任了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我们常常叫它民进,也就是今天的八大民主党派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做了教育部副部长。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现在的小朋友们所熟悉的简体字、汉语拼音、普通话还没有正规起来,也没有在学校里推行下去。当时周恩来总理就提议,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学界泰斗、语言大师,林汉达也在其中,除了他,还有吴玉章、吕叔湘、王力、叶圣陶、胡乔木、季羡林等。也是出于工作的需要,生在浙江、长在浙江、一口浙江方言的林汉达开始研究老北京土话。研究着研究着,有了成果,他就想要把研究的成果拿来实践一下,写点东西,尤其是要给青年、给少年儿童写点东西。在这个背景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就诞生了。

因为对汉语,对北京话做过深入的研究,有理论的指导,当真是下笔如有神,笔落惊风雨。好在哪儿呢?

这第一个好,好在京味儿白话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

他用的字词都是大白话,很多词儿都俗得不行,很多词儿是普通话里使用频率很低的,您听这几句话:

有一个顶能拍马屁的下流人……顶,其实是很、非常的意思

请问这种宝鼎有多沉?沉,是重的意思。可你要是换成重这个字,那就味道全无了

她爹娘给穷逼得没有法子,不肯错过这笔好买卖……给是被的意思,可要是换过来,就太文了

那酒盅就掉在地下了……地下?地下室?地下铁路?不对,北京话里地下就是地面儿上。掉地下了,妥妥的京味儿

我在宫里闷得慌……

这些个顶啊、沉啊、给啊、地下、得慌啊,都极具北京方言的特色。还有,林汉达不说“**时”,只说“**的时候”,比如“回去的时候……”,他这样做有他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要口语化。他极少使用“如果……那么”“虽然……但是”“即使……也”这种连词。语义非得要有个转折的的时候,他宁可使用“可”,不用“但是”“但”。林汉达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不使用四个字的成语。他的很多故事篇名是四个字的成语,正经写到文章里的时候,反倒不用四个字的成语了,就像高明的厨师做菜一样,不能乱放调料,为什么呢,他怕串了味儿。林汉达不使用四个字的成语,反倒经常使用四个字的俗语,像慌里慌张,死乞白赖,包了归堆,闹了归期等。这种词儿他信手拈来,用在文章里,一个个俗字儿、俗词儿组合起来,反倒给人一种返朴归真、大巧不工的雅致的味道,读者们称之为“林汉达风格”。比如“千金一笑”这一篇里有这么一段:

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这位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有个老大臣叫褒珦,他劝天王要好好管理国家,爱护老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里的姑娘弄到宫里来。周幽王听了,冒了火儿,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关了三年,眼看着没有放出来的指望了。褒家的人一直给他想办法。他们想:“天王既然顶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褒家把小姑娘买了来,就算是褒家的人了,取了个名字叫褒姒。褒家教她唱歌跳舞,把她训练好了,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献给周幽王,算是来替褒珦赎罪的。

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他越瞧越爱,觉得王宫里头的美女都加到一块儿也抵不上褒姒的一丁点儿。

您看这段文章里,除了人名没有生僻字,全是小学二三年级就认得的常用字,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就跟说话一个样儿,现在有些作家,动不动拽个词儿、显摆自己会几个成语,还时不时用错了,跟林先生一比,高下立判。所以说,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不只是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优秀的语文读物。多读几遍,不但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写作的手法。

林汉达的历史故事的第二个好,好在它的内容。

“百余小故事,千年大文章。”这句话是一位读者对林先生编纂的《中国历史故事集》的评价。这个评价很精辟,没有半点夸大。林汉达写了122个故事,从春秋初年写到三国末年,写出了这1000多年里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值得一提的历史事件。

在写作中,他很注意对史料进行鉴别。他笔下的历史故事,大都取材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正史。史书里的简短记载,经过他的再创作,升华成一个个趣味横生的故事,大大小小的故事上下钩连,把这1000多年里写活了。林汉达的故事里,很少提到故事发生的年份,但是对故事发生的地点却说明得很详细,稍有地理知识的读者,很快就能把历史故事和现代地名联系起来。《中国历史故事集》取材于正史,不搞戏说,不讲野史,不用担心孩子学歪了、学错了。这是真正能开卷有益的书。

林汉达的历史故事的第三个好,好在雅俗共赏,老幼咸宜。

他的读者,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口碑相传,读者自己看了觉着好,马上再订几套给亲戚朋友;二是老中幼三代亲子共读。在很多家庭,是祖父祖母小时候看过,父亲母亲小时候看过,知道它好,再买给自己的孩子。三个年龄层次的人,在读者本书的时候,代沟神奇地消失了,三代人取得了共鸣,一本书能做到这一点,真是太不容易了。三是雅俗共赏。它的读者中各个文化层次的人都有,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喜欢,小学文化的劳动者也喜欢。

林汉达历史故事有缺点吗?

有!缺点就是,因为他过早去世,没能把书写完,只写到了三国就戛然而止,太对不起读者了!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遗憾,这是读者的损失。

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在林先生亲属的支持下,又约请了最熟悉、最精通、最熟悉林汉达风格的雪岗先生,续写了三国以后的部分,一直写到了清朝末年。目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拥有林汉达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春秋——三国)》《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四部作品的专有出版权;拥有雪岗先生续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晋朝南北朝——清)》的专有出版权。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美绘版)》

《林汉达东周列国故事全集》

《林汉达前后汉故事全集》

《林汉达三国故事全集》

林汉达作品部分版本

以上图书均参加中少图书订阅服务平台“满100减40”活动

同时,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又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瞿弦和、张筠英为林汉达图书配音,从此,读者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听林汉达的书了!如果孩子太小,自己不能读,家长又没有精力为孩子朗读的话,完全可以扫一扫二维码,听音频,在学知识的同时顺便学到标准的普通话,孩子喜欢、家长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