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微信公众号“艺普APP”在推出「电影中的世界名画」「放大镜下看名画」「境外中国画整理」「绘画

微信公众号“艺普APP”在推出「电影中的世界名画」「放大镜下看名画」「境外中国画整理」「绘画中的Cosplay」诸系列的同时,近期新增「名画与圣经」系列。此系列中,我们将“古典名画”与“圣经文本”进行文图互读,共同在西方名画中探寻“看得见”的圣经故事,一起游览世界各地珍藏了无数绘画珍品的艺术馆和博物馆。

今天是「名画与圣经」系列第04期:十六世纪尼德兰伟大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绘画名作《前往髑髅地》与“四福音书”中的记载故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老彼得·勃鲁盖尔《前往髑髅地》

The Procession to Calvary

木板油画,1564年

124x170 cm

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01画面与圣经

老勃鲁盖尔的绘画主题多取材于圣经。这幅《前往髑髅地》将“耶稣在法庭判决之后,背负十字架前往髑髅地”的圣经故事巧妙植入画面,描绘了一幅超过500人物的众生相。风格上,这幅作品受到希罗尼穆斯·博斯的深刻影响,采用俯瞰式全景视角,将地面上的风物一一铺陈展示,可以细细品味画中的每一个细节。

画面中景:背负十字架的耶稣

画面前景:悲伤的圣母

画面中的普通农民,没有任何高贵气息

老勃鲁盖尔这幅作品中描述的内容,在“四福音书”中都有记载。下面仅摘录《约翰福音》中的两段:

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约19:17)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他母亲与他母亲的姊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约19:25)

《圣经》中,上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当时,罗马人统治着犹太人,犹太人的祭司王与罗马人妥协,欺压民众。因此,民众对罗马人极其不满,各地相继发生暴乱。由此,老勃鲁盖尔这幅《前往髑髅地》可以说是意在借耶稣受难及其发生的时代背景,来影射当时西班牙人对尼德兰人民的残暴统治

画面对西班牙残忍镇压尼德兰人民的影射

再次回到《圣经》:正是在犹太人对罗马人极其不满,各地相继发生暴乱之时,耶稣始以救世主形象出现。但令人不解的是,耶稣非但没有领导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相反却采取了一种温柔慈悲的姿态——不仅对犹太人温柔,甚至最后被罗马士兵钉上十字架的时候也没有反抗。在耶稣死而复活后,他更以自己的鲜血赦免了人的罪,完成了终极的胜利。见《圣经·以赛亚书》53:4-7。

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我们却以为他受责罚,被神击打苦待了。

哪知他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

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他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

由此,我们认为,在这幅《前往髑髅地》中,不仅仅包含有画家对当时西班牙人统治尼德兰的不满,同时也有了画家对于胜利的期盼

02美丽的误会

我们知道,“髑髅地”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各各他山”,所以,在这幅《前往髑髅地》中,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自然而然地把耶稣受死并复活的髑髅地想象成了一座荒山

的形象(见下图)。

《前往髑髅地》左上角的荒山形象

事实上,真正的“各各他山”并非荒山而是坟场。但受当时考古水平所限,画家只能想当然地把各各他山想象成一座荒山。或许正是这一“美丽的误会”,成就了老勃鲁盖尔对风景画的伟大开拓:他在画面局部对自然风景的绝佳展示,对后世风景画诞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意义。

03博物馆介绍

老勃鲁盖尔这幅《前往髑髅地》现藏于奥地利的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是奥地利联邦博物馆之一,也是奥地利规模最大、全世界第四大的美术馆。这里珍藏着哈布斯堡王朝数百年来收集的艺术珍品。在全部藏品中,尤以绘画部分最为精美,其中的压轴之作就是老勃鲁盖尔的作品。他的《前往髑髅地》《牧归》《巴别塔》《冬猎》《谢肉祭和四旬斋的斗争》《农民婚礼》等12幅绘画作品收藏于此。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外景)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前广场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由波兰导演莱彻·玛祖斯基(Lech Majewski)执导的影片《磨坊与十字架》(The Mill and the Cross),就是围绕老勃鲁盖尔这幅名作《前往髑髅地》,结合比利时艺术史学家吉布森(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构建的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世界。影片最吸引人之处在于真人与画作的“融合”,影片中可以看到演员身后那条唯美的风景线。另外,影片也展示了何为只有艺术家才能停止时间,捕捉瞬间,并将其永垂不朽。特别推荐给大家哦!

影片《磨坊与十字架》剧照

影片《磨坊与十字架》镜头